疫情肆虐,极端天气侵袭,未来城市发展如何才能可持续?
一份最新权威报告给出了答案:韧性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。
与往年的报告相比,壹城智库日前发布的《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》,加大了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指标的考查,并提高了“韧性”相关指标的权重,对全国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。
报告显示,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城市中,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全部榜上有名;从城市规模看,7个超大城市、14个特大城市,全部上榜;9个国家中心城市,也全部上榜。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中,除宁夏银川、青海西宁和西藏拉萨,其他城市全部上榜。分省份看,江苏13个地级市、浙江11个地级市全部上榜。按重点区域看,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中,只有肇庆未上榜;长三角中心区的27个城市中,除铜陵、安庆、阜阳、池州、宣城5个城市外,其余22个城市全部上榜;在京津冀,除北京和天津外,唐山、石家庄和廊坊也榜上有名。
图源:壹城智库壹城智库《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》的主题是“疫情冲击下的高质量发展:集聚与韧性”,其中一个重要研判便是:“韧性”将成为评价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。那么,城市“韧性”是什么?以及如何衡量城市“韧性”?
01城市“韧性”是什么?
城市的核心是人,城市发展要将民众置于中心。当城市遭遇地震、台风、暴雨等自然灾害,或是大规模传染病等突发事件,便会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,也特别考验一座城市的韧性。“韧性”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在“抵御”灾害并从灾害中“修复”的能力。
城市韧性,是指一座城市在面临如经济危机、公共卫生事件(如新冠疫情)、自然灾害(如河南暴雨洪涝、四川泸定地震)、战争等各种风险时,能够有效预测、应对并从中恢复的综合能力,同时通过合理调配资源,将各类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,确保城市各方面的基本运转。
城市韧性一方面强调“免疫力”,即应对外来冲击的缓冲能力和适应能力、以及从变化和不利影响中反弹的能力;另一方面强调“恢复力”,即对各类风险的响应以及快速恢复的能力。
图源:Flickr随着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“韧性城市”,韧性城市建设成为我国“十四五”阶段城市高质量建设的重要任务。各地也纷纷开启“韧性”探索。年,北京发布《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到年,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,建成50个韧性社区形成可推广、可复制的韧性城市建设典型经验。广州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,以万全之策做到万无一失,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,建设韧性城市。此外,佛山、西安、武汉、东莞、西安等城市也都在风险管理、应急救援、灾害防治等方面提出方案。
总体上,我国韧性城市的建设处于规划启蒙期,技术水平低、韧性政策战略不具体,基础设施覆盖率低且抗灾能力弱,公众未达成韧性共识。部分城市处于设计发展期,但高新技术研发实力弱、应用水平低,基础设施智能化不足,公众参与渠道较少。在此背景下,构建韧性城市评价方法衡量城市韧性显得尤为必要。
02如何衡量城市韧性?
疫情冲击下,不同城市的发展韧性千差万别。壹城智库从三方面考查城市对重大疫情的承受能力,侧面衡量城市韧性。
一是,疫情暴发当年城市经济增长情况。衡量的主要是城市经济系统对意外冲击的抗衡能力。疫情暴发当年,全国个地级以上城市中,有22个城市的经济增速超过5.5%。部分边疆地区、民族地区,确诊病例少,受疫情影响小,对经济发展影响不明显。一些疫情重灾区,如湖北省内的12个城市,均处于经济负增长状态。此外,一些资源型城市,或经济较脆弱的城市,也出现了负增长。
壹城智库分析发现,经济增速较高的城市要么是新兴产业占主导、主要产品市场处于高速扩张阶段(如宁德增速达到6%);要么是新型工业化加快,产业转型迅速升级(如舟山增速实现了12%,厦门也达到了5.7%)。经济负增长的城市除了疫情重灾区还包括部分资源型城市(如七台河、呼伦贝尔),这说明,用19世纪的自然资源开发维持经济发展已不再可能,城市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开发,必将面临资源枯竭的风险。
二是,疫情暴发次年城市经济的复苏能力。衡量的主要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城市经济系统的适应能力。疫情次年,在疫情长期化、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,中国城市经济全面反弹,尤其是湖北省内的城市,不同程度出现“报复式增长”。此外,宁德继续保持快速增长,部分城市出现超过10%的增速(如,海南的三亚和海口、安徽的芜湖、六安和宣城,广东的肇庆、惠州和汕尾,广西的来宾、梧州和钦州,山西的晋城、长治和忻州,贵州的遵义,江苏的淮安,云南的曲靖和昭通)。
与此同时,洛阳、郑州由于叠加了洪灾影响,经济增速低于5%。西安和昆明两个省会城市,增速也低于5%。其他增速较低的城市,大多依旧是传统工业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。
三是,疫情暴发当年和次年的平均增长速度。衡量城市经济系统的综合韧性。壹城智库认为,-年均增速超过7%的城市(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)可以认为具有较强韧性;-两年年均增速低于3%的城市(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)可以认为是韧性较弱的城市。
壹城智库分析发现,在具有较强韧性的32个城市中,芜湖、遵义、曲靖、滁州、宁德、长治、海口和运城等8个城市凭借自身特色产业,经济规模均超过亿;在发展韧性较弱的城市中,大部分依旧属于资源型城市,或人口少、经济脆弱的城市。尤其是作为云南省会的昆明,年均增速仅为2.9%,韧性较弱,亟待提升应对风险挑战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。
-按经济增速分组的地级及以上城市
来源:壹城智库毫无疑问,中国在疫情防控上是成功的,新冠肺炎的感染率、死亡率在全球主要国家处于最低位。但随着高风险社会来临,各种“灰犀牛”“黑天鹅”,将对城市韧性提出更高要求。增强城市“免疫力”,提升城市“恢复力”,加快韧性城市建设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才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