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天教主,本是中国神话中的道教之神,是众仙之祖鸿钧老祖三大徒弟之一,是太上老君、元始天尊的师弟。通天教主天赋悟性极高,又是鸿钧老祖的小徒弟,因此最受师傅宠爱。出师后掌管截教,所设的法脉道场享有“诸神礼拜,万仙来朝”的美誉,他最为圣明的地方就是“有教无类”,主张一切生灵皆可听道,希望一切想修炼者都能有所成就,所以门下仙人数量最多。但是由于门下一些弟子为兽禽异物修炼得道而化形,故此常被阐教称为不够正宗,经常被阐教与人教污蔑为“乌七八糟,鱼龙混杂,旁门左道”。
那么王瑶卿的“通天教主”的名号又是怎么来的呢?当年也是因为王瑶卿同样尊崇“有教无类”的精神,他的门生也是太多、太杂,这“通天教主”的名号也就成为当时玩笑似的戏称了。
但是,当他的门生中出现了“四大名旦”“四大须(鬚)生”之时,出现了小生泰斗、花脸名家之时,梨园行就都公认了王瑶卿乃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了!所以再称谓“通天教主”,只有褒义的尊敬而再无半点戏谑了。
王瑶卿身体力行的“有教无类”就是包容精神的体现,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“通天教主”,也是与他能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具有海纳百川、融汇创新的包容精神大有关系。
王瑶卿年出生于梨园世家,父亲王绚云原为清江浦同庆昆班的当家旦角,后进北京成为著名昆旦,母亲为京剧“同光十三绝”老旦郝兰田之女,父母和祖辈都是他学戏的启蒙老师,自小就表现出能歌会舞学戏的天赋,在耳濡目染之中,家学得到传承。这里要强调的是,他后来主要从事京剧事业,但他有父亲传授的昆曲基础,这与后来能够文武昆乱不挡,能够创兴花衫行当,能够将长短句的昆曲唱词编配上京剧的唱腔,都是大有关系的。
王瑶卿9岁时向田宝琳学青衣,11岁入“三庆班”,向崇富贵学武功,12岁拜谢双寿为师学青衣,还向张芷荃、杜蝶云学刀马旦,并得到钱金福等名师指教。三四年间,他就学会了十几出以唱功为主的青衣戏,十几出讲身手、重工架的刀马旦戏,和几出融歌舞于一体的昆腔戏。14岁在三庆班正式登台,演出《祭塔》,令人耳目一新,从此崭露头角。就在有了相当功力之后,又向“十三绝”之一的时小福学习青衣。他还主动地真心诚意地向“小鸿奎班”从南方邀请来的、在当时被看作非正宗的“外角”李紫珊(万盏灯)学习,感受外来的清新气息。
在有了相当的声名之后,还真诚地师事于青衣名家陈德霖(老夫子),敬执弟子礼,虚心请益,以求技艺上和学识修养上的不断精进。
正因为他能够广拜名师,谦虚好学,不同风格并取,不同流派兼收,所以练就了文武昆乱不挡的技能,和精于鉴赏区分优劣的艺术修养。而这一切都为以后的舞台实践和改革创新,以及指导他人培养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16岁时,他即进入了人才济济、阵容很强的“福寿班”,17岁因“倒仓”1辍演而在家温故学新,且认真读书、习练书画,18岁嗓音复原,二次进入“福寿班”,很快进入了名演员的行列。年,21岁时进宫当了内廷供奉。
有一天,慈禧一时高兴,把《阐道除邪》中的一段昆曲唱词亲加修改,敕命京剧艺人重新配曲并要唱出喜庆的气氛来。众位供奉们一看是昆曲长短句的唱词,而京剧唱词都是齐言的上下句,所以都很犯难,连老夫子陈德霖也把眉头皱成一团。王瑶卿接了过来,慢慢地按京剧的意味先哼起来,后又一遍一遍地修改、练习,还加上了锣鼓敲打配合,最终还真的唱出了喜庆的气氛,且演唱得出情放彩。慈禧很是高兴,还特别的奖赏了王瑶卿。大家也都跟着高兴,都问王瑶卿怎么唱出来的?王瑶卿回答说,也是被逼出来的,还真没想到小时候跟父亲学习的昆曲能耐在这里派上了用场(而王瑶卿父亲的昆曲能耐确是在清江浦练就出来的),我把京剧的调调儿往长短句中一换,也就唱出来了。“老夫子”连连说,还是瑶卿有灵性!而如果唱不出来,那可是要被老佛爷处罚的哟。
王瑶卿这样的创曲“灵性”,倒真是京剧之大幸啊!在后来的青衣和“花衫”戏中,他创腔多多,如:《女起解》“苏三辞狱”的八句反二*、《汾河湾》柳迎春的西皮原版、《武家坡》王宝钏的慢板和二六、《三娘教子》三娘的二*三眼等等。乃至于直接影响到新中国京剧唱腔的发展,以及后来的“样板戏”创腔手法的形成。
年,王瑶卿自己组班演出了,这可是以旦角领衔挑大梁,唱大轴、挂头牌的第一人!从此打破了京剧舞台上原来只有生行领衔的格局,开创了生旦并进的新时期。
而这一新时期的重要标志,还在于王瑶卿在京剧表演发展史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——兴创了“花衫”这一新行当,以及在京剧舞台上树起了一大批全新的妇女形象。
由于王瑶卿和谭鑫培对京剧的发展都具有开创性的贡献,所以同被尊称为“梨园汤武”。
只可惜,王瑶卿人到中年之时因劳累而嗓音“塌中”,为了不影响舞台形象而对观众负责,他脱离了舞台。可从京剧发展史来考察,这又是一件“大好事”:在他脱离舞台之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教学了!而这以后的教学成就,又直接推动了京剧向其高峰发展,涌现出了以“四大名旦”和“四大须(鬚)生”为标志的京剧的辉煌时期。
“四大名旦”的老师并非王瑶卿先生一人,他们的成功也非王先生一人之力,但是,在他们各自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,王瑶卿先生却实实在在地起到了关键性的教授和辅助的作用!
王大师对当年尚未出大名的梅兰芳、尚小云、程砚秋、荀慧生各个人的优长都有明晰的评语:梅的扮相大方,适宜演端庄尊贵的人物;尚的武功坚实,胜任演挺健刚烈的角色;程则是唱功见长,应尽量发挥善唱的特点;荀的做工细腻,演天真烂漫性格的人物更为出色——把握了各人的特长之后,就因材而施教了。
梅兰芳的早年就是从学“王腔”开始的,《玉堂春》《汾河湾》《长坂坡》都是宗王,二本《虹霓关》《樊江关》得王亲传,《西施》《太真外传》《天女散花》《黛玉葬花》等戏初排之时,都得到王大师细致而认真的指导。
尚小云先是学武生的,嗓音高亢,改演旦角之初吐字太硬,王大师则在他高亢的基础上,帮他提高控制能力,使之形成了“刚健之中不失俏丽、字正腔圆、节奏鲜明”的尚派风格。在将自己的拿手好戏《失子惊疯》传授给尚时,还为其配演丫环,一时引起轰动,传为佳话。
程砚秋早年有着明亮甜润的好嗓子,后来突然沙哑直接影响才艺的发挥和抱负的施展,极为苦闷。王大师慨然收为弟子,帮他吊嗓,指导他如何改变发声共鸣的位置,如何控制好气息托腔,并费尽心思地为其创新腔、编新曲,最终形成了“深沉蕴藉、委婉缠绵、刚柔相济、若断若连”的程派特色。
荀慧生原学梆子后唱京剧,王大师则根据他的嗓音柔多于刚的特点,辅导他把唱得柔媚娇昵、神情盎然,成为“荀派”形成的基础。并把《十三妹》《棋盘山》《得意缘》《庚娘》《荀灌娘》等拿手剧目都传授给荀,后来的《钗头凤》《元宵谜》《还珠吟》等剧目也都倾心辅助和具体指教。
四大名旦以外的“一花(筱翠花)一草(芙蓉草)”、四小名旦中的“一文(张君秋)一武(宋德珠)”,都是京剧史上大师级的人物,也都与当年王大师精心培育、因材施教密切相关。
京昆界其他行当的大师和名家们,如“四大须(鬚)生”中的言菊朋、马连良、谭富英,花脸郝派创始人郝寿臣,小生行当的各派创始人姜妙香、俞振飞、叶盛兰等,在当年也都经常登门请教,“古瑁轩”成为众人们取经的“圣地”。经常上门交好的还有剧作家、书画家、古玩鉴赏家们等等。
──这时的“通天教主”也就不仅仅是对“有教无类”的尊敬,更有对他能够培养出高级人才的肯定了──他所教授的徒弟们都登上了京剧发展的最高峰而“通天”了,他还不是名副其实的“通天教主”吗!
投稿邮箱:hazxwsw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