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的兖州,知了在树上叫着独属于这个季节的声音,小巷里乘凉的人们,拿着扇子、马扎,过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夏日。
而位于鱼市街上的補拙书屋则更像一座被这座城市遗忘的书店,一间坐落于闹市里的栖息地。而这却是兖州最落魄的书店。。
補拙书屋補拙书屋
在这个互联网高度集中化的时代,逐利成为了社会的主旋律,时间、付出、收入、性价比,无时无刻都在左右着社会的发展。也许,对于很多书店来说,利才是生存下去的唯一保障。
但是在兖州还有这样的书店,近几年几乎没有收入,但一直坚持到现在。
亏钱,也要为这座城市的留下一份记忆,留下一份老兖州人的情怀,这便是这家书店最让人尊敬的。
下午来到補拙书屋时,孙奶奶正坐在椅子上,手里拿着蒲扇听着收音机。
桌上一个收音机、一部功能机。一盘菜、一碗汤,这就是孙奶奶的午餐。
小屋不大,只有几平方,却看到满墙的图书。“这里只是藏书的三分之一,加起来能有好几万!”
也许是很久没有人来光顾了,看到我们的到来,孙奶奶似乎有说不完的话。
補拙书屋是孙奶奶和老伴一起开的,从94年开店到现在,已经过去了23年。
当初还满头乌发的孙奶奶,如今也步入老年。
这里的藏书大多是小说,《流星蝴蝶剑》、《陆小凤传奇》……无一不是经典,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,小说陪伴我们走过了孩童时代。而如今,你有多久没拿起书看一看了?
当人们开始习惯ipad、手机时,来这里的人也慢慢少了起来。有时好几天也来不了一个,来的也是到这里翻翻旧书,把值得收藏的买走……
看到角落的漫画书,不知你是否还能想起,当初我们追过的《城市猎人》、《七龙珠》?如今在这里却满是灰尘。。
对于補拙书屋,孙奶奶还是想挽回的,看到前几年掀起的盗墓风,孙奶奶买来了《盗墓笔记》、《*吹灯》……但是仍然挽留不住前来借书的人们。
一本本账本,记录了補拙书屋每一本书的到来。94年刚开始的时候,孙奶奶老两口为了买书,整整3个月没吃过早餐。
而前几天有个人来这里翻箱倒柜,最后终于找到一本书。想2元钱买下,孙奶奶没卖。。。现在前来借书的少了,尤其前几年,有不少人来这里淘书,连环画、小人书、人物列传、四大名著……都成套成套以几块、几毛的价格买走了,剩下的也许只是一些不被人看好的。
孙奶奶从桌子里拿出一本关于兖州历史的图书,前几天有人想买,几块钱没卖,而这本已经在网上炒到了多。。
借书一天4毛,第一天白天借,第二天晚上送回来就送,2个白天一个夜晚算一天。
押金10块,也有押工作证的。但是却有借走没再换回来的,而押下的工作证却一直在本子里夹着。
前店后家
打开屋门,里面就是孙奶奶住的地方,外面透亮的天,屋内却有些暗。。有时很难想象,在兖州市区内还能看到这样的环境。屋内堆砌在一起的杂物,破烂不堪的门窗。。
还有那充满年代感的黑色木门,能看到房梁的屋顶。。
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拆迁,拆迁了能不能给点补偿,这些书该怎么办?孙奶奶一直向我们问着这些问题。。
儿子在厂子里上班,已经好几个月没发工资。孩子还得上学、上辅导班,如今補拙书屋已经没有前来借书的人,唯一的收入也许只有卖书的钱。
对于補拙书屋,不由得想起网上的一句话,“后来发现有些书看着看着就明白了,有些歌唱着唱着就懂了,当年beyond的歌,大家都张嘴就来,但是有多少人领悟《光辉岁月》是给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,就好比《西游记》是最高端的反讽文学。有时遇到街边因为谈恋爱吵架的情侣,微醺的大学生,都感触世间的烦恼,都是自寻烦恼,自寻的烦恼,都是因为自己书读少了。”
可是时光就像一把无情刻刀,将书屋挤成一块饼干,把书籍压进电子书,把小说融入手机,读书好像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。以前读书可以追到姑娘,现在是独生子女、平无贷款的房子、车子了。
也许正是有補拙书屋这样的小屋
让我们在这座城市找到了一些值得追寻的东西
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利时
我们有没有想过
真正能让我们开心的是什么?
↓↓↓点击"阅读原文"进入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